科技引擎释活力 砥砺奋进结硕果
——近五年来全市科技工作综述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蔺泽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五年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中国薯都”、中国西部草都和全国特色种子种业基地,以建设创新型定西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助推精准脱贫、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工业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厅市会商议定事项,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大”行动,努力打造技术制高点,聚焦绿色发展崛起,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施意见》《定西市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方案》《定西市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提升实施方案》《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入快车道。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通机制,建设定西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成定西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共享平台,设立定西市科技转化创新和科技扶贫基金,探索形成特色产业明显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有效支撑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双十”计划,植物源中药农药“世创植丰宁”示范应用、航天用铝合金型材料挤压及煨弯加工技术研发与转化等136项工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应用。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十三五”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9项,投入科技经费5836万元;获得《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省级奖补资金1853万元、全省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研发费用补贴资金510万元;投入市级科技经费1070万元,部署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0项;贯彻《定西市落实<甘肃省支持创新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精神,奖励创新型企业74家,兑现市级奖补资金616万元。
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市政府与兰州交通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分院等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贯彻落实《新时代定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技术制高点实施方案》,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走出去、请进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融合互动。市农科院、凯凯、大鑫铜业与俄罗斯、乌克兰等“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实施国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外国专家项目13项,建立省级国合基地2家、联合实验室1家、引智基地4家。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的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联合实验室和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正式落户我市临洮县。
科技助推精准脱贫创造“新亮点”。组织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三区”科技人员706人次、科技特派员1246名,深入7县区贫困村、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开展科技服务。10名优秀科技特派员、2名先进工作者和4个科技特派员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受到省人社厅、省科技厅表彰,市委、市政府重奖科技特派员20名、表彰科技特派员100名,市政府表彰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19名。积极推进东西部科技扶贫合作,引进东部技术18项,开展对口帮扶县(区)调研对接14人次,定西-福州综合实验室建设成立运行,食用菌、草莓等一批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企业68家,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平台43家,有稳定研发活动、设立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5.7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1.3%。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30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专利奖11项;评定市级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97项、优秀科技成果100项,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团队46个、科技领军人才53名。
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成效明显。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市会商机制,成功举办“科技列车甘肃行”定西活动,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市科技局荣获全国第三届“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集体和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技术市场管理先进单位。2019年,定西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39.7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9%,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21%,市、县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47%、0.25%。定西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科技厅同意定西市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陇西县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