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驻村书记董桂林以独特的“蹭饭”方式,成为了基层工作者中的亮眼典范。他挨家挨户“蹭饭”,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蕴含着摸清户情、拉近干群关系、挖掘乡村发展资源的多重智慧,展现出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担当与创新。
董桂林挨家挨户“蹭饭”,将饭桌变成了工作调研的“前沿阵地”。在热气腾腾的饭菜间,没有严肃的会议氛围,村民们能更自然地打开话匣子,从家长里短到生产生活难题,从对村庄发展的期望到现实困境,书记都能一一了解。这种深入细致的走访方式,远比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填表格来得真实且全面。同时,“蹭饭”过程中记录下的乡村生活点滴,也成为了宝贵的视频素材。这些素材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让外界看到乡村的真实面貌和独特魅力,为乡村发展吸引更多关注与资源,成为乡村宣传的有力窗口 。
顿顿吃面条,看似简单甚至略显“单调”的饮食选择,却彰显着董桂林坚守纪律红线、为民着想的初心。吃面条不仅避免了违规吃喝的风险,树立清正廉洁的干部形象,更减轻了村民招待的负担。对于普通农户而言,为来访干部准备丰盛的饭菜既耗时又耗力,一碗简单的面条,既饱腹又省事,体现了对村民生活的体谅,也拉近了与村民之间心的距离。这种“自讨苦吃”的作风,赢得的是村民的真心信任和认可。
在看似寻常的“蹭饭”餐桌上,董桂林还敏锐地捕捉到了乡村发展的商机。咸鸭蛋、芝麻盐、香油等餐桌上的“配角”,在他的推动下,成为助力本土企业发展的“主角”。通过在“蹭饭”过程中对这些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为本地企业打开销路,增加村集体收入。这一举措不仅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经济活力,让村民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董桂林的“蹭饭”实践,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生动范例。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做表面文章,而是需要干部们沉下心、俯下身,在与群众的密切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里挖掘发展机遇;在坚守原则底线的同时,真正做到与群众同频共振。期待更多基层干部能从董桂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以实干与智慧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王云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