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要论
渭源县扶贫精神探析
时间:2021-01-14 10:33:00 来源: 阅读量:230

绝境中自信乐观 逆境中自强不息 困境中自我发展

——渭源县扶贫精神探析

渭源县在减少贫困、与贫困斗争的艰辛历程中,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在绝境中自信乐观,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在困境中自我发展,磨砺和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精神元素,逐渐培育完善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一、渭源扶贫精神的形成历程

(一)渭源扶贫精神形成的几个阶段:

渭源县的扶贫减贫工作总体上经历了从救命救济到产业扶贫、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物质扶贫到精神扶贫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末,自信精神的形成。渭源县是昔日被左宗棠叹为“苦瘠甲于天下”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因干旱缺水“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陇中旱塬,“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条件脆弱、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曾经的真实写照。到上世纪末,渭源县基本实现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实现了从求生存到能生活的历史性跨越,在绝境中奋斗,逐渐培育形成了渭源扶贫精神自信乐观的品质。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末到2013年以前,自强精神的形成。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随着开发式“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推进,逐渐培育了一大批扶贫产业,扶贫工作从解决家庭温饱转向整体性、区域性、基础性开发式扶贫的转变,基本培育形成了渭源扶贫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第三阶段: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自我精神的形成。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渭源县贫困群众,勉励大家“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渭源广大干部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强大动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战略的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扶贫扶志扶智”,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物质扶贫到精神扶贫,逐渐培育形成了自我发展的品质。

(二)渭源扶贫精神形成的原因分析:

1.历史的原因:渭源县地处古“丝绸之路”南路,又处于古代边塞地带,也是华夏文明渭河的发源地,历史上战乱频繁,对境内的生态、资源、人文等破坏严重。相对而言,这种历史的创伤要重于其他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对渭源扶贫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是形成渭源扶贫精神的历史成因。

2.文化的原因: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境内遗存大量的史前文化遗址和大禹导渭、伯夷叔齐、战国秦长城、始皇巡边、隋炀帝西巡等历史文化遗产,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汇融合,多民族融合聚居的文化特征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对渭源人精神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3.现实的原因:北部黄土高原的干旱少雨与南部高寒阴湿气候特征的强烈反差,山大沟深、生态条件脆弱与生存生活条件的极度不适宜,基础条件、基础设施与发展水平的相当不平衡,造成了渭源县脱贫攻坚的难上之难,培育形成了渭源扶贫精神中坚强、坚韧、坚持的特有品质。

4.自身的原因:大禹导渭的精神元素对渭源扶贫精神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疏导”的理念,顽强的拼搏,创新的思维,要强、变强的强烈意识,直接影响着自我发展品质的形成。

二、渭源扶贫精神的内涵概括

(一)绝境中自信乐观——自信乐观,敢于直面困难,乐观面对,不悲观,不失望,相信自己。

(二)逆境中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放弃,不言败,不等不靠,从自身找原因,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三)困境中自我发展——自我发展,自我加压,自我革新,于困境中另找出路,创新思维,实现自我发展。

三、渭源扶贫精神的价值体系

自信乐观的信念信仰。坚定的信念成为渭源县脱贫攻坚的力量源泉。信念来自自身、来自外界、来自各级领导的关怀。党中央、国家、省市县各级党组织、东西部扶贫协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促进了全县广大老百姓由“等靠要”的“要我脱贫”转变为不等不靠的“我要脱贫”,这种自信意识的觉醒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包括贫困本身。就连曾经最为贫困的元古堆村,也实现了从“烂泥沟”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蝶变。

自强不息的价值体现。坚强的意志是渭源人扶贫脱贫精神品质。虽为艰难,不放弃、不自卑、坚持到底。侯双平、李晓梅的自强不息,成为了身残志坚、带动乡亲们奔小康的佼佼者,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渭源脱贫攻坚的嬗变,群众主体得到精神动力是根本因素。

自我发展的创新精神。发展的意识是渭源人扶贫脱贫创新动能。自力更生、创新革新、动力能力,从“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到提前一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渭源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就是自我发展、创新发展扶贫精神的最好证明。吴胜军

(作者为中共渭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