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灯塔 追光前行
——走进“红色·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定西市第五届女性美术作品双年展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陈丽
一双草鞋,征服人类生存极限。一棵大核桃树,见证陇中大地沧桑巨变。一盏马灯,映照百年风华。
近日,“红色·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定西市第五届女性美术作品双年展在市美术馆开展,我市广大女性美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们以油画、国画、水彩画、版画、插画等多种形式,用100幅静物画再现百年党史经典场景,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和情感碰撞。
追寻红色足迹
走进展厅,一幅题为《峥嵘岁月》的作品格外醒目,作品以红色作为底色,画面中,一盏马灯发出温暖的明黄色光芒,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迎风招展,《新青年》杂志让参观者重新回到觉醒年代。
峥嵘岁月(国画) 张亚玲
这幅作品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学前与体艺教学部副教授、中美协会员张亚玲创作,回忆作品的创作过程,她依然激情澎湃。
“在安定区采风时,我们来到西巩驿镇河畔阻击战纪念馆,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作为馆藏文物静静地躺在那里。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马灯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眼前的马灯当年一定是被小战士擦得铮亮,在夜晚点亮胜利的曙光。”张亚玲说,当年为革命指引方向的马灯,照进现实,照亮未来,指引定西人民继续前行,当时她就决定把马灯作为创作的重要素材。
“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既要融入真实的历史,又要有时代精神。于是,画了一张张草图,又一遍遍修改,这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张亚玲说,对她自己来说,这也是一次接受红色教育和思想洗礼的过程。
定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红军长征过境部队最多、驻扎时间最长、开展革命活动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动力和源泉。
市美术馆副馆长赵小玲介绍说,全市女性美术工作者踏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足迹,赴岷州会议纪念馆、榜罗会议纪念馆、河畔阻击战纪念馆等地采风,重温党的艰苦岁月与光辉历程。
激荡革命精神
静物画有声。纪念馆内每一件实物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在画家的笔下,一段段历史重新鲜活起来。
“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临洮,留下了红色的火种,从此生根发芽。”画家李妍玉说,这火种,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成为永不熄灭的火焰。
一座传统陇中民居,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核桃树,国画作品《红色榜罗》中,画家伍正芳将那段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于墨色深浅之中定格。
对于参与本次展览的画家而言,创作的不仅仅是一幅美术作品,在刻画每一件物品、每一处建筑、每一件史实时,尘封的记忆被唤醒,埋藏的情感被复苏。
映山红怒放,煤油灯发出如豆的光芒,一幅题为《盼》的国画,画面十分简洁,却启人深思。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的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一个‘盼’字表达了老百姓对红军的期盼和爱戴。”画家雷晓玲说。
“只有牢记历史,才能面向未来,所以我以色彩明亮的现代生活物品为背景,把画面中的革命文物衬托得更加厚重、更加珍贵。”画家王笑春说。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女性美术作品双年展作为我市多年来打造的品牌活动,自举办以来,一直努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获取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吕少军是安定区福台高级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重温党的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他和学生们被深深感动。
“女性画家的创作倾注了真情实感,有着女性特有的审美视角和温婉细腻的笔触,格调清雅隽秀。”吕少军说,“她们在创作中满怀真诚和敬意,每一笔都是对革命先烈的礼赞,都体现了画家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将长征精神传承下去,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福台高级中学的一名学生参观完展览后,在留言簿上写下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