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五小业态” 努力拓宽增收渠道
——就贯彻全市“十大服务业产业链”建设大会精神专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荣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志英
今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十大服务业产业链”建设,与“十大工业产业链”建设共同形成了支撑全市追赶发展的“双十大”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定西现代化经济体系。近日,本报记者就市农业农村局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市“十大服务业产业链”建设大会精神,扎实推进“五小业态”产业链建设,采访了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荣。
记者:“五小业态”产业链作为全市“十大服务业产业链”之一,你对这项工作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
刘荣:建设“十大服务业产业链”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定西发展实际、实现追赶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市农业农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市委书记戴超,市委副书记、市长汪尚学的讲话要求,充分发挥“五小业态”产业链链长职责,积极指导各县区建立对应的工作调度和推进机制,指导各县区和成员单位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五小业态”好项目,并对各县区、各成员单位“五小业态产业链”工作推进情况实行月调度、季督查,确保按期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记者:全市“五小业态”产业链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刘荣: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发展小作坊、小手艺、小买卖、小摊点、小手工等“五小”业态,坚持传承民间传统工艺和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并重,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做好统筹安排。各县区要将“五小业态”产业链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抓好统筹安排,逐村逐户开展调查摸底,建立“五小业态”主体台账,分门别类摸清“五小业态”发展底数。
各成员单位要科学制定扶持“五小业态”产业链年度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发展重点、目标任务和扶持措施,做到底数清、目标明、措施实。
二要全力壮大主体规模。各县区要将“五小业态”作为“7+X”特色产业的有效补充,纳入整合涉农资金、到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和其他社会捐赠资金扶持范围,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市优惠政策,坚持因户因人施策,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扶持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发展“五小业态”,全力壮大业态规模,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增加产业就业人口。
三要示范培育业态链主。要分业态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技艺人才、乡村建设工匠等产业链主,发挥其示范带动和榜样引领作用,成为带动乡土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全市围绕每个业态每年分别培育5-7个链主企业、10-20个重点企业,每年新增7户以上营业收入超50万元的“五小业态”经营主体。
四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五小业态”经营主体自愿加入农民合作社,健全完善“五小业态”从业者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五小业态”与乡村就业工厂的有效对接,指导“五小”经营者依法进行生产经营,产品由新型经营主体和乡村就业工厂统一销售,实现抱团发展,合力应对市场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五要打造“五小业态”品牌。鼓励特色产品开展地理标识、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支持传统手工艺申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培育乡村能工巧匠,开展品牌连锁经营,着力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的“五小业态”品牌。
六要加强从业技能培训。结合“陇原巧手”、传统手工制作等培训,对“五小业态”从业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帮助农户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五小业态”发展能力。
七要支持五小产品营销。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及时发布“五小业态”市场供求信息。通过健全完善乡村电商服务平台,鼓励开设网店、网上直播等形式,大力发展线上销售。组织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切实提高“五小业态”综合效益。
记者:如何确保“五小业态”产业链建设各项重点任务高质量推进、高效率完成?
刘荣:我市“五小业态”整体上还处于规模小、链条短、层次低的状态,需要市县一体协作、部门互相配合、集体发力来共同推动。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各县区政府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制定年度计划和扶持措施,全面负责“五小业态”的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二要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内生动力。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微信等宣传媒体,持续加大对“五小业态”产业链建设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推动“五小业态”产业链良好发展。三要强化政策支持,凝聚推动合力。按照“强化培训提升从业技能,开展奖补壮大经营规模”原则,分行业出台扶持政策,结合劳务品牌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现有培训项目和支持政策,提升从业技能和经营水平。四要注重监督考核,强化工作调度。要建立“月报告、季分析、半年小结、年度总结”的调度机制,动态掌握工作进度,及时调整完善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