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将“万企兴万村”行动镶嵌在乡村振兴大业中,本土企业在县工商联的统筹安排下,投身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274家企业和合作社与332个行政村精准对接,一村一企;通渭本土企业家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奉献社会,反哺桑梓,助力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添能助力,让乡村美、农民富。
心中有家园荒地变“粮”田
巩彦童是一名“90后”通渭本土企业家,高中毕业后便在外打拼。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返乡创办了甘肃梓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的良种培育扩繁以及农产品的存贮加工。多年和农业打交道的他,自称是“土地上的娃”。
“万企兴万村”启动以来,他在襄南镇和陇阳镇分别成立了两个农业合作社,一头扎进土地,流转4000多亩撂荒地,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杂粮等,就近吸纳群众务工,留守的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撂荒的土地变成了“粮”田。
巩彦童在陇阳镇水池村流转了500亩撂荒地,种植全膜玉米,吸纳30多名农户务工。村民魏继宏家里4口人,自己种植粮食作物,农闲之余在合作社务工,一年能挣一万多元,“既经营着自己的土地,又能打工挣钱,美着哩。”
今年,通渭县搭乘“万企兴万村”的“顺风车”,着力整治撂荒地,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引导通渭本土企业家和新型经营主体,重耕撂荒地,盘活沉睡土地,按照“支部+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产业,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让生养自己的土地更好
阳坡村是通渭县常家河镇一个蛰伏在半山湾里的小村庄。甘肃弘泰市政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增昌出生在这里,并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事业有成的刘增昌,不时回到阳坡村——他留恋和感激着生养自己的故土。选择帮扶村时,他选择了阳坡村。当他回老家得知乡亲们需要一个小广场的时候,他默然回身,然后将一个带有各类健身器械、休闲凉亭座椅和生态停车场的小广场修到了自己的家乡。
刘增昌说,要在新时代找准本土企业家的定位,在乡亲们需要的时候伸手,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征程上,留下自己奉献的痕迹。
回报家乡,反哺桑梓;归燕还巢,沃野筑梦。
刘增昌的同乡常海增,小的时候家里穷,他始终记得一个邻近的亲戚送给他们一斤粮食。事业有成的他,念着一斤粮的恩情,点滴之恩涌泉报答,回到家乡,投资1.56亿元建设山楂小镇,带动周边4村1300余户乡亲,发展山楂等果品产业,将家乡的产业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乡亲们高兴地说,道路是柏油的,产业是全链条的,生活是越来越好的。山楂红了的时候,常海增总是格外高兴。他说,家乡养育了我,我的一切都是家乡给的,回报家乡是应有之责,也是最开心的事情。
脚下的土地,生养了自己,通渭县的企业家用自己的奉献和能量,让脚下的土地更加富足,更加美丽。
用爱心温暖民心
李维第是一名在读大二的大学生,父亲去世,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家人每月靠500元的低保费生活。
在村企对接会上,甘肃西部云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秉雄得知了这一情况。李维第的经历,让通渭本土企业家王秉雄想起了自己曾经因为1000块钱的学费延迟一周上学的经历。她的家庭变故让王秉雄同情怜悯,她的好学精神让王秉雄格外感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非常愿意资助她完成学业,帮她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王秉雄每年资助李维第一万元的生活费,直到她顺利完成学业。李维第感激地说:“接受王叔叔的资助后,我和爷爷奶奶的生活好了很多,他无私的帮助也激励着我好好学习,健康向上。”
同心渡难关,共情圆梦想。
甘肃惠农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彦鹏,是一位“90后”的年轻企业家,在开展“万企兴万村”帮扶时,他结识了患有尿毒症、肾病综合症的同龄人王雷凯。意志坚定的王雷凯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种植了20多亩黄芪,发展中药材产业,描绘自己的致富梦。但是巨额的医疗费用让他无力再扩大产业。陈彦鹏为他赠送了一台黄芪种植机,并鼓励王雷凯延长产业链条,帮助他进行黄芪加工,“从精神上鼓舞他,在事业上支持他,帮助他早日走出困境,实现梦想。”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
通渭县本土企业家在企业家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倾情投入、慷慨解囊,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各乘其便,各出其力,将乡村振兴的种子播撒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通渭县的企业家拥有浓厚的桑梓情怀,他们秉承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反哺家乡、回馈社会;企业资本的注入,催生新的经营主体、让乡村的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建设、乡风建设发生很大改观,有力地助推着通渭的乡村振兴。”通渭县工商联主席钟建红说。(张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