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苑
闲话着装
时间:2022-07-05 10:40:33 来源:定西日报 阅读量:76编辑:

中秋节前,我们七八级美术系老同学聚会。退休后天各一方,久别重逢不易。看得出大家都很当回事,男士穿得展枝舒叶,女士更是精心装扮。当时班上年龄最小的男生来了,上穿一件领口大敞的圆领汗衫,下身是及膝短裤,赤足拖鞋。

我暗想,老弟这副行头,和今天的场面咋看咋不搭呀。

想起奶奶给我说的话:“娃,邋里邋遢不但对不住个人,也不是抬举人的样子。”这话能叫人咀嚼一生。

我们美术系男生的着装爱好,在改革开放前后,曾经历过大幅度地反转。翩翩少年时,心仪上黄(旧军装)下蓝(蓝布裤)白墩子(白篮球鞋)。上了大学,美术系学生总走在校园新潮前沿:花格衬衣拦腰挽起,包臀喇叭裤拖在地面,还有蛤蟆镜什么的。外系师生不乏热议,也多有冷眼,我们自得其乐,自鸣得意,以为如此这般,是对过往苍白花季的补偿。

含饴弄孙的年月,回想那些事,还真是有意思。

暑假,准备带孙女去山区小县,见她换掉有窟窿的牛仔裤,我忍不住开起玩笑:“这就对啦!要不,去了县上,人家以为你需要帮扶。”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与老同学交流时经常说,不要试图说服孩子放弃所好,想想咱上学时长发披肩,胡须连鬓,长辈频频指责,我们又听进去了多少?

看看下一代,从西装礼服到破洞裤,从风衣短裙到露脐装,真是千姿百态缤纷繁复。即使看不惯,又能改变谁?我想,接受服饰的多元化、个性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斯言诚哉!

再回来说老人。我家楼下不远处就是中心广场,广场东南角,国标舞专用场地边,经常能看到一位颇有风度的老人。老人头戴巴拿马草帽,不同的日子,老人会更换不同颜色西服,浅褐、中灰、藏青,衬衣雪白,系着西服同色系的领带。

我曾悄悄问过舞者:“老人家是不是你们的老师?”回答说大家都不认识他,老人也从来不跳舞。

老人以进大剧院的礼仪,表达着对国标舞的喜爱和对广场舞者的尊重,或许,还重合了一些青春记忆……而舞者以优美的舞姿表达着内心的感激,从而形成一种默契,一种表现与欣赏的无言交流。

老人着装仪态,使我想到一个词汇——仪式感。

在地方和机关供职多年,我和同事们一样,西装和黑色皮鞋一直是公务活动的标配。退休了,在家里经常是睡衣、汗衫,还时不时赤膊光脚,自己觉得散舒就好。

在我看来,整洁清爽是为美,粗服乱发亦为美。如果来了客人或者去做客,特别是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总得有些讲究。

当年我插队的地方农民有句俚语,“马是鞍张,人是衣裳”,说的就是衣服对人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

体面着装,对得起自家,尊重了别人。体面,也可以看成是面子,面子是互相的。说话行事不顾面子,无疑会伤害对方,破坏临场气氛。

什么场合不要穿戴什么,这个好说,人与人之间于此有一定认知共性,通行的规范带有“广谱”性。比如,可以华丽,不能花哨;还如,取简约雅致,弃繁琐粗鄙,等等。

我看好个性张扬,也乐见“随波逐流”。每个人的着装选择,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自身文化心理结构,取决于个体审美取向。穿什么?怎么穿?属于“私人订制”,自是无须多言。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