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行走在通渭,葱葱林海,青青草甸,潺潺流泉,漫山遍野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景……
通渭是一方红色热土,红色革命历史涵养了通渭人迎难而上的刚毅品格,通渭大地的生态变迁,是一部艰苦奋斗的绿色传奇,是一曲无私奉献的红色壮歌。
“刚强兄弟”打造“小江南”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彪炳史册的“榜罗镇会议”,榜罗镇因此成为红色地标之一。
榜罗人的绿色情怀与红色精神,正如榜罗会议纪念馆前的那棵大核桃树,坚固刚强、生机蓬勃……
在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刚强兄弟”用五十多年的坚守创造了绿色的奇迹。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许志强和许志刚种下了400多亩绿树,填满沟壑、山丘与荒野,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曾经荒山秃岭的小村庄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小江南”。
黄土坡中的桃花源,既是家园,也是“刚强兄弟”初心不变的精神支柱。2009年,许志刚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自己五十多年植树的经历,就像红军长征一样,靠的是坚定的初心。
在“刚强兄弟”的带动下,许堡社的村民纷纷在自己家里建起了花园,栽上了松柏。每逢秋季雨水充足,大家会自觉在各自谋划的地方开挖树坑,待到春天来临,家家户户开始种树,共同修筑美丽家园。全社共栽植各类树种800多亩,芒果、棕榈、海棠等南方树种也被引进,栽植成功。
对此,许志强老人的言语里充满骄傲:“因为种树带来的收益大家有目共睹,所以大家也都愿意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了。”
红色精神,穿越八十多年时空,成为榜罗人民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榜罗镇聚力发展林果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如今,榜罗镇共种植苹果1.8万亩面积、金银花1.2万亩、中药材3万亩,绿色产业带来红火日子。
“新时代,榜罗要依托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元素注入生态农业,用红色文化吸引人,用绿色资源留住人,打造一条集红色教育、生态农业、观光采摘相结合的富民之路,助推全镇高质量绿色发展。”榜罗镇镇长王国强如是说。
“红”与“绿”谱写华岭赞歌
华家岭镇梁峁纵横,是通渭县海拔最高的乡镇。
华家岭最为人熟知的是华家岭阻击战。1936年10月,红五军在华家岭与国民党三十七军毛炳文部9个团发生激战,880多名将士牺牲,永远长眠在这片土地上。战斗粉碎了敌人将红军消灭在西兰公路以南的企图,保卫了红军胜利会师,为红军西渡黄河、东进陕北赢得了时间,史称“华家岭阻击战”。
这段历史,华家岭没有忘记,通渭儿女没有忘记。华家岭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和守护着历史:保护和修缮“华家岭阻击战——双墩梁战斗”遗址,通过清明扫墓、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汲取深厚的革命文化智慧和道德滋养,将红色革命精神内化为华家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用“红”与“绿”谱写了一首华岭赞歌。
在海拔2400多米的山巅上,几代华家岭人用自己的努力、奋斗和实干,不断改变着华家岭的模样。如今,华家岭林草地面积达到9.7万亩。曾经“不见树”的华家岭,如今层林尽染,生机勃勃,绵延300公里的林带,像一条绿色的巨龙盘踞在陇中高地,守卫着西兰公路沿线的生态安全,也成为了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华家岭镇更是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据华家岭镇党委书记李逢霖介绍,华家岭镇共种植饲草玉米1.5万亩、中药材3500亩、马铃薯1.8万亩、燕麦草1.2万亩、藜麦1239亩。同时,依托良好的种植条件,发展牛羊养殖业,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99.93%。
一棵柳树的守望
在碧玉镇,人们亲切地将一棵柳树称为“红军树”。
1936年9月初,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91师,与国民党第一军78师在碧玉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两架敌机一阵狂轰滥炸,28名红军战士被迫隐蔽在一棵柳树旁的洞窟中。敌机朝洞窟连续投弹,洞窟倒塌,28名红军战士全部牺牲。
八十多年岁月峥嵘,“红军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用一圈一圈的年轮见证了碧玉镇的沧桑巨变……
碧玉镇小河村的李茂强小时候一遍一遍地听老人讲那棵“红军树”的故事。那棵柳树,在他心里扎了根,让他成了一名“树痴”。
今年56岁的李茂强,2003年光荣入党。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义务绿化家乡的两面荒石山。他先将山上的石头一块一块搬下山,然后背上土球和树苗上山,再挑水栽树苗。一块块石头换成一棵棵树苗,荒山披上了绿装!
对荒山的“战斗”胜利了,李茂强又转移“战场”。村上哪个地方“难看”,他就在哪个地方栽上树。他还用树设计造型,美化村庄。
这一干,就是20年。如今,3万余株侧柏和刺槐让荒坡“破茧成蝶”,成为村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绿化了荒山,美化了家园,李茂强又带领乡亲们育苗致富。他教他们栽树,免费为他们提供树苗。后来,他又流转村上撂荒地,带领乡亲们种植牡丹、芍药,发展园艺花卉,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增收。
小河村的14户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依托育苗等产业实现了稳步脱贫,他成为村上名副其实的脱贫“领头雁”。
对于李茂强而言,红色和绿色,已然熔铸一体,成为了他的人生底色。
如今的通渭儿女,以绿色为底,在红色沃土上书写着乡村振兴新故事。(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陈 丽 通讯员 张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