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晚,央视七夕晚会上,甘肃籍民谣歌手张尕怂演唱歌曲《问情》,将流传于甘肃临洮一带的《缸盖缸》民间曲调搬上舞台,穿越千年的临洮民间曲调对话古乐典籍,一呼一应间,传递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浪漫。
央视晚会现场(视频截图)
该视频在网上发布后,引起网民高度关注,纷纷点赞之余也在询问歌曲当中的《缸盖缸》究竟为何物。
为此,本报特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临洮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怀侠先生对此进行了解读。赵怀侠说,《缸盖缸》是临洮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小调之一。歌词中的“盖缸”“缸盖缸”与歌曲内容并无关系,仅仅是“衬词”而已,“衬词”常见于在西北民歌。他表示,从艺术角度来讲,一首民歌能够在较大地域范围流传几百年而不衰,甚至在今天依然能够让人为之动情流泪,足以说明这首歌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今天特此刊发赵怀侠的《临洮民歌〈缸盖缸〉》,以解读者心中之惑。 ——编者
赵怀侠
临洮,是西北黄土高原上一个地理环境十分特殊的地方,其主要标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和一条东西走向的古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如果说河流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的话,那么交通则是承载文化交流的脉络。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临洮境内所蕴藏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非常丰厚。其中,小调《缸盖缸》就是临洮民间艺术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临洮是被国家文化部于2000年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境内流传的小调、花儿、秧歌调、小戏曲、劝善歌、酒曲、童谣等民歌,曲子数以百计,而歌词则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缸盖缸》则属于临洮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小调之一。
《缸盖缸》流传区域较广,主要流行于青海湟水流域及甘肃大夏河流域的临夏、洮河流域的临洮、渭源、康乐等地,其歌词和曲子比较固定,仅仅是因为地方的差异而略有不同。临洮民间对这首小调有两种称谓。一种称谓曰《缸盖缸》,是因为在演唱的过程中,每句歌词中间会不断穿插重复着“盖缸”“盖缸”和“缸盖缸”这样一些与歌词内容本身并无任何关系的词,谓之“衬词”,西北民歌中以“衬词”作为歌名的屡见不鲜。另一种称谓曰《相思病》,是因为整首歌的歌词所讲述的是旧时一对青年男女之间所发生的一段悲戚的爱情故事,演唱时那凄婉的曲调和动人的歌词往往能够感染听众,催人泪下。
临洮群众演唱“花儿”的场景。赵怀侠 摄
那么,该小调中反复吟唱的“盖缸”“缸盖”“缸盖缸”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洮河流域民间文化习俗中来寻找答案。众所周知,在旧社会,由于地方偏僻,交通落后,当地的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局限性很大,其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家里家外和田间地头,他们视野中能看见的和心中所关心的不外乎是锅碗瓢盆、农具家具、庄稼五谷、节气雨水等,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当地的民歌中大量出现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如临洮流传的很多民歌中都是以“十二月”来递进展开的,而有些民歌中则大量出现“清明”“端午”“锄草”“豆子”“麦子”“瓜果”“麻绳”“灯盏”等日常用品和农事,这是传统农耕文明时期特定的文化产物,正所谓“劳者歌其事”。这种情况在临洮一带流传的洮岷花儿中尤为突出,例如“镰刀要割芝草呢”“斧头要剁白杨呢”“缸二两的一两缸”“一碗油,碗儿油”等等,用以起兴的不是“镰刀”“斧头”等生产用品,就是“清油”“碗筷”等生活用品。这其中所体现的是人对生存的渴望,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那么,回到《缸盖缸》这首歌,“缸”是旧时洮河流域主要的生活用品。所谓的“缸”有两种,一种是人们平时用以装水、装米面等体积较大的缸,是一个家庭在当时最重要的家具之一;另外一种是装清油用的体积很小的缸,是当时生活条件下最贵重的物品之一。按已故著名民俗专家、兰大中文系教授柯杨先生的考证分析,临洮民歌和花儿中所唱的“缸”一般是指后者。那么这首歌的衬词中反复咏唱“缸”和“盖”就不难理解了。
临洮流传的民歌从歌词内容上大致可分为生活歌、叙事歌、爱情歌、社火曲、劝善歌、酒曲、花儿等。在所有的文学艺术题材中,爱情被称为“永恒的主题”。《缸盖缸》这首歌对爱情的追求大胆而坦率,情真而意切,甚至为爱相依,生死不弃,将爱情提高到一个人性的本真层面,是其他爱情歌曲所无法相比的。但由于其产生于封建时代,歌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特定时代的烙印,但无论如何,从艺术角度来讲,一首民歌能够在较大地域范围流传几百年而不衰,甚至在今天依然能够让人为之动情流泪,足以说明这首歌所具有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