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胜
今年8月3日,是素有“九龄童”美称的临洮籍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原甘肃省秦剧团秦腔旦角名家王晓玲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她七岁从艺,八岁登台,九岁成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在戏剧舞台上度过了五十多个不平凡的春秋,是颇有影响力的一位梨园佼佼者,在千里陇原乃至整个大西北享有盛名,她对秦腔艺术的不懈追求及其贡献有口皆碑。她生前曾任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文联委员等职。
王晓玲1933年元旦生于陇上文化古城临洮。八岁正式登台演出,以天赋的银铃般的嗓音轰动了临洮城,誉为“神童”。九岁时,在兰州“新兴社”首场演出,一炮打响,誉满金城。她被接到平凉,邀去武威,请到新疆……她的戏越唱越红。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她获得了新生。她在人民的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工兵大众奉献技艺,热情很高。她经常深入工厂、农村、部队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在银川演出期间,得知王晓玲就是当年名震西北的“九龄童”时,大家争着要看个究竟。《白玉楼》连演多场,场场满座,连走道也挤得水泄不通。她在演出传统戏的同时,配合土改、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主演了《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1950年,西北局文化部授予她进步艺人奖。1951年,她在全省广播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955年,她演的《玉堂春》在甘肃戏剧会演中获一等奖。
1953年,她作为进步艺人的代表,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甘肃分团。赴朝演出经过西安时,在西安市国剧院进行短期公演。省、市领导、专家、戏剧界同仁及广大观众对王晓玲所饰的秦香莲大为赞赏。她的金嗓子、浓郁的甘肃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赴朝途中的火车上,慰问团总团团长贺龙副总理拍着她的肩膀鼓励说:“到了朝鲜,要比国内演得更好”,她激动得不停点头。在朝鲜两个月的慰问演出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西北籍的战士听到乡音之后,更是欣喜若狂,纷纷表示要多杀敌、多立功,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亲人的深情厚谊。在朝慰问演出期间,王晓玲因劳累过度而吐了血。九龄童的名字,随着她频繁的演出,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在志愿军和朝鲜军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正是这次赴朝演出,使她受到了全面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在思想、文化和艺术上有了提高。她把自己的艺术与祖国、与人民结合起来,迈上了一条由“艺人”走向人民艺术家的成长之路。
1957年,她光荣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亲切接见与会了代表。当毛泽东从王晓玲面前经过时,她激动得冲出队列,紧握毛泽东的手,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毛主席,您好,我是甘肃来的,我们大家日夜想念您。”毛泽东摸了一下王晓玲的头,连声说:“好好!好好!”1958年,王晓玲随团在西安演出陇剧《吵宫》,彭德怀看了以后,称赞王晓玲说:“听说你是名震西北的秦腔名家,秦腔唱得好,又是陇剧改革的实践者。听他们说你会唱豫剧、蒲剧,实在不简单,多才多艺。”1959年,朱德来甘肃视察工作,观看了王晓玲演出的《后三对》,单独接见了她。朱德握着王晓玲的手说:“你的秦香莲唱得不错嘛!很有功夫,很动听。”
王晓玲由一个出身于贫苦家庭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誉满西北的秦剧名家,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艰辛的道路。她之所以在秦腔演唱中取得非凡的成绩,绝非偶然。是她虚心好学,勇于实践的结果。她在13岁以后辗转于平凉、兰州、武威、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地剧社搭班演戏。在此期间,她有机会与秦剧界的各行名角广泛接触合作,这对她后来艺术上的成熟和演唱风格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向京剧、豫剧、晋剧等姊妹剧种学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她看了程砚秋先生的《汾河湾》。程先生端正、凝重、落落大方的表演,使她由较多扮演花旦、娃娃旦而变为更多演出了青衣。她看了梅兰芳先生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梅先生也看了她的《玉堂春》《秦香莲》,并从人物塑造,唱腔表演等方面给她以指导。她虚心学习,苦心钻研,终于形成了她那别具一格的秦腔表演艺术。她的唱腔功力尤深,发音自然,音质优美,音色明朗,字正腔圆,高音铿锵有力,低音委婉动听,在一些唱腔的高低变化上有异峰突起之妙。
在几十年的演出中,她认真对待每一场戏、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动作。再穷的地方,再差的条件,只要上场,她都要一字字一句句地把唱腔送到观众之中。她的这种服务态度和献艺精神深深得到城乡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她在观众中的声誉越来越高。1985年,她作为文艺界的一个典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她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不少戏剧理论工作者撰文评介她的唱腔艺术,称赞“王晓玲的唱腔艺术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唱腔的控制能力,表现了惊人的艺术修养,已达到了相当的美学层次”。王晓玲于2021年8月3日在兰州去世,享年89岁。
王晓玲为甘肃戏剧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以自己的才华和实绩展现了秦腔剧的一代风貌。她在舞台和生活中塑造着美的形象。她把一生献给了舞台,把欢乐献给了观众。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她人虽离世,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家乡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为家乡临洮争了光的秦剧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