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渭源县新寨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白条党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同时该镇以“三清三建三提升”为抓手,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从“一处美”变成“一片美”,“一时美”变成“持久美”。
新寨镇组织党员干部赴元古堆村开展“过党日 强党性”党性锤炼活动。
渭源县委书记包世权深入新寨镇督导调研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特色支撑:
“道地药材”铺就致富路
盛夏七月,“云端新寨”草木繁盛,生机勃勃,沃野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新寨镇作为渭源白条党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近两年,新寨镇以白条党参绿色标准化种植“百千万”工程为抓手,聚焦“四群八链”产业体系构建目标,通过建基地、延链条,调结构、促转变,重增效、助增收,有力地推动全镇白条党参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新寨镇将“白条党参”打造成为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全镇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今年,我们联合北京同仁堂公司,衔接省农科院和县农技中心专家,围绕‘科学施肥、标准种植、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提升’等开展多次培训。同时省农科院和县农技中心在核心基地建成有机党参标准化试验田23亩。此外,成立‘白条党参’产业联合党委,采用‘龙头企业+联合党委+合作社+加工车间+基地+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协作模式,着力打造多业态融合、全方位发力的特色产业链。”黎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黎玉东说道。
截至目前,新寨镇先后建成1处万亩党参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处千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1处百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子基地,不断巩固产业基础,真正将“白条党参”打造成为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全镇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新寨镇党员干部赴岷县观摩学习中药材初加工。
精雕细琢:
“和美乡村”扮靓新颜值
大道宽阔整洁,小巷宁静宜居,村民院落周围的杏树、啤特果树硕果累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新寨镇依托“三清三建三提升”行动,将村庄清洁行动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打出“清脏治乱填绿增美”的组合拳,以“清脏治乱”为重点抓好环境整治提升,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引导,“示范村社”“美丽庭院”创建等举措,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让群众在环境美、生态美的生活环境中收获“生活美”。逐步实现了从“视线内无垃圾”到“全天候洁净美”的转变。
据了解,新寨镇这两年累计完成面山绿化1000亩,栽植经济林果500亩,绿化通道35公里,“四旁”绿化7万余株,新建卫生厕所800余座,创建“示范村社”10个,创建“美丽庭院”38户。同时撬动资金160余万元,在“三点一线”(镇区街道、黎家湾街道、姚集街道、朱韩路沿线)全力打造新寨镇美丽乡村环线26公里。
新寨镇副镇长徐强说,下一步,新寨镇将在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持续完善“周督查、月通报”制度和成效评比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结果在“红黑榜”进行晾晒,倒逼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党建引领:
“五治融合”营造和谐氛围
阳光照在主题党建文化广场上,金灿灿格外耀眼,小朋友们正在广场中追逐玩耍,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广场凉亭中拉着家常,不知名的昆虫高一声低一声唱着小曲,乡村的傍晚总是那么富有诗意。
“这样的场景,我们以前想都想不到。以前的黎家湾村街道狭窄、垃圾乱放,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在村民理事会上,村民提的意见最多。”村民黎志伟说。黎志伟是在黎家湾村街道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也是基层治理“网格信息员”队伍中的积极分子,他说道:“村两委收集民意,向上级争取资金,现在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大家都很高兴”。
近年来,新寨镇坚持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发展,以党建引领为保障,以治理数字化为方向,围绕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润心、自治为基、智治提效“五治融合”的总体思路,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该镇依托道德集美超市,广泛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激励群众讲文明树新风,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同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用好“渭民解忧”小程序,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扎实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毫米”。
一组组靓丽的数据令人振奋不已,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如今,漫步在新寨镇的乡村田野,处处好“丰”景,群众增收忙,乡村焕“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