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美称。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当归可攻可补,有活经补血、调经止痛、去瘀生新、润肠通便等功效,其中补血效果尤为卓著。在中药配方中有“十药九归”之传,欧洲医学界称当归为“中国的妇科人参”。岷县是中药材资源大县,当归主产地之一。境内分布中药材资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享有“中国当归之乡”之美誉,是地道无公害中药材的天然产地和“天然药库”,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岷县所产当归排名陇药之首,享誉世界,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6%以上,为全国当归最大产地。
2021年,岷县当归加工技艺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药香岷县 道地当归
在岷县这片令人向往的土地上,植物、河流、大地、动物、人类相栖而生,相辅而长,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幸福生活。
这里群山绵延、土壤肥沃、雨水充足,平均海拔在2400-3000米之间,年降水量517.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29.6小时,平均气温7.4℃,成就了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环境。作为全国有名的道地药材主产区,岷县中药材品种多达238种,当归,便是众多中药材中久负盛名的代表。

中国当归城
岷县当归,俗称“岷归”。这株“人间良药”,已有1700多年的药用历史和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和“妇科圣药”之美誉。因为当归,岷县被称为“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
岷县当归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质量优。独特的成分使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中药配方中有“十药九归”之说,欧洲医学界称当归为“中国的妇科人参”。如今,岷县以当归、党参、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5万亩(当归30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6万吨以上,产值60亿元以上,从事中药材产业的农民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全县有中药制剂企业1家,中药饮片企业6家,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145户,中药材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403家,个体加工贩运大户483户,年加工中药材8万吨,中药工业产值20亿元。
岷县文化历史悠久,远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先民们就在洮河两岸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这里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地带,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交通要道。宜人的气候、优美的生态,加之降水量较多,无霜期短,光照充足,是中药材生长的理想基地和“天然药仓”。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当归相伴相随,春种秋收,年复一年,生生相息。因为当归的眷顾生活步入殷实,也与当归结下了生来就有的情结。

当归头片加工
作为当地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做好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加大生产规模,推进区域合作意义深远而重大。一直以来,岷县当归深得地方重视,也普遍得到外界的关注。2017年,岷县当归生产加工技艺入选第四批甘肃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岷县当归生产加工技艺,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并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日益发散出迷人的光芒。
百年非遗 匠心造物
非遗的活力,体现的是“存续”与“传承”,铭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也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保护传承当归加工技艺就是传承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深入思考历史与当下的连接,溯源文化根脉。让非遗文化融入生活,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当归为三年生植物,需要跨三年越二冬,全部生长期约700天,其加工技艺是药农在对当归加工过程中,日积月累,摸索提炼,总结归纳出来的一套科学有效、完备有序的传统加工技艺,也是药农在生产劳动中亲身实践积累的成果,几乎所有会种当归的药农,都谙熟于心,掌握当归传统加工技艺的传承。
当归的生产加工技艺包括:当归原药留种采籽、育苗播种管理、药苗收集贮藏、栽植采挖、晾晒整理等众多环节。

庭院晾晒佛手归
首先在秋末当归成熟采挖之际,选择长势良好、背风向阳的一小畦药田留作“母根”,次年长成种株开花结籽,在籽种成熟初期采集,悬挂风干留存。育苗则选择二阴坡地,以生荒地为优,清除草根、翻土施肥、平地起垄、播撒药籽、轻盖薄土、覆盖麦秆遮阴防晒,药苗出土后边抖松覆盖上面遮阴的麦秆,边清理拔掉生长苗间的杂草,直至药苗长高。中秋之后,药农开始陆续采收药苗,药苗用手边抛边填土扎捆成把,待采收全部结束后贮藏土窖之中。贮藏时每把药苗之间用生土隔离,药把与药把之间不密接,封窖贮藏后防止雪水渗入。当归的栽种在清明节前后,药农翻地覆膜后,采用独苗穴栽。地膜保墒保温又抑制杂草,增产效果明显。霜降前后,当归进入采挖阶段,割去茎叶,深挖轻抛,用木板磕去根部泥土,收储庭院。晾晒至柔干后捋捏整形,分拣晾晒。早些年,药农都用当年生细嫩柳条一分为二,将两三颗大小一致的当归捆扎成把,堆放在搭建的木架上,用无火轻烟熏烤至干。熏烤后当归表皮封闭,形成保护层,既防止虫害,又避免当归药性流失,保证了当归的原始形态和健康品质。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当归采挖后直接在庭院或空地摆开晾晒。传统的柳条扎把、搭架熏干也渐行渐远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当归枝干分拣
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标准炮制,国家没有标准的,按地方炮制规范炮制。而且我国各地都制订有自己的炮制规范,甚至各地对同一种药物的炮制方法都不尽相同,由于存在着全国性和地方性两套“炮制规范”,因此“一药数法”和“各地各法”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其历史沿革下,现行当归有酒炒法、酒蒸法、土炒法、炒黄法、炒焦法、炒炭法等炮制方法。常见的饮片主要有“全当归”“当归身”“当归尾”“炒当归”“当归炭”“土炒当归”“酒当归”等。
非遗是以传承为纽带的“活的艺术”,它扎根于乡野、植根于生活,以人的智慧和技艺为基础,日常生活劳作为主要场景,实用功能为核心特征,其生存载体是“人”。非遗要活态化传承,需依托于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岷县传承的当归种植加工是一项致富奔小康的“朝阳产业”,加工技艺的历久弥新,自然焕发出非遗文化的蓬勃活力。
事实上,岷县广大的药农人人都是非遗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实践者,他们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智慧的头脑、深厚情怀和满腔热爱,心无旁骛地让非遗的多重价值得到充分显现和不断放大。传承者既是手艺人,亦是“受益人”,他们一生立足当归的种植、加工、销售,让当归加工技艺具有了旺盛持久的生命力。然而,对于药农来说,除种植加工技艺外,当归籽种的溯源规范、栽植土壤的环境改变,才是一直以来他们在当归种植和劳作过程中孜孜以求的关键,抽薹与根腐始终是药农最为苦恼的“心患”。
加工技艺 实至“岷”归
苍穹之下,大地之上。岷县当归获得的殊荣深入人心,激励着岷州儿女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岷县当归先后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岷县先后被评为“中国当归之乡”“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当归示范县”“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岷县当归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27项殊荣。

传统熏当归
在岷县的村头庄尾穿行,无论在哪个季节,随便走进任何一个村庄,都能闻到中药材浓郁的芳香,看到药农忙碌的身影。他们在田间劳作精心侍弄药材,或晾晒整理、或加工切片、或拉运销售,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汗水、智慧和历练,依靠的是口手相传,在实践中不断揣摩和总结。多少年来,当归一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标志,更是一方烟火存续的象征。
岷县当归种植加工技艺,是岷县城乡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一项劳作活动,独树一帜的岷归,有集体传承的特点。在这个典型的高寒阴湿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栽培、加工炮制技术,让岷县人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非遗传承人生活“富起来”,非遗传承也自然而然地“活起来”。当归的质量和品牌、加工技艺实至岷归。
今天或明天,广大药农仍会坚守在自己的土地之上,不断地进行当归种植加工技艺的探索和实践,来守护中药材质量的生命线,努力让非遗文化点亮新的生活。

晾晒干的当归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归的加工技艺亦与道地药材主产区中药质量安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当归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千百年来的经验与智慧凝结,希望与创新、传承与坚守并存,一代代岷县药农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和心血,让当归经得起时间的洗礼,成为世代守护健康的秘方,书写着波澜壮阔的丰收赞歌。
岷州大地因为当归而绽放光彩,岷州儿女因为当归豪情满怀,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正绽放新的时代光彩,比翼双“非”“遗”往无前。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