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份官方通报的发出,引人关注的“胖猫事件”尘埃落定。从这次引发广大关注的网络事件里可以对当下舆论环境窥视一二,从而对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做一些探讨。胖猫事件一度在网上引起滔天讨论,涉及当下多个热点,包括男女情感问题,诈骗等等,在官方通报通报发出的那一刻,所有沸腾的声音都落了地,蓝底白字的通报一锤定音。
当今社会,新闻媒体报道鱼龙混杂,大量谣言不绝于耳,混淆视听,事情的真相往往难以辨别,不实的网络舆论会导致司法机关权威性和独立性受到挑战,影响司法公正。网络媒体、新闻报道往往在法院最终判决前就对案件进行个人片面的价值判断的报道,公众毕竟不是专门从事法律的工作者,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评判标准往往是道德而非法律,具有很强的情绪性和随意性,而随着网络平台的蓬勃发展,普通人了解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吸收信息纷繁庞杂,也给了通过引导舆论来给自身制造关注度并以此为职业的人群大量机会。随之而来的便是在网络舆论肆意泛滥的大环境下,司法的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道德绑架、舆论审判,带给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干扰,
舆论不是真相,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程度高低不平,案件一味地受制于网络舆论,会造成民众对司法机关不信任,公信力降低,导致司法机关权威性的缺失。独立性是司法最重要的品格。努力避开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更高限度地实现信息公开和审判公开,多角度应对网民质疑及外界干预,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加强民意沟通机制的建设、加强法制宣扬力度,普遍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乐观作用,找到网络舆论和司法公正的最佳契合点,不管在对于相关案件本身的公正判决还是对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上都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苟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