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定评
【定评】教育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时间:2025-06-25 17:49:15 来源:新定西 阅读量:34编辑:张荣霞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意义深远。

当人类文明的长河奔涌向前,教育始终是那盏不灭的明灯。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朴素理想,到现代国家将教育作为核心竞争力,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塑造人的事业,更是塑造民族未来的基石。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这不仅是对时代之问的庄严回答,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教育强国,是回应“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担当。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哲学王”以引领城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虽有其局限,却开创了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先河。而在当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黄大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到黄文秀将青春献给脱贫攻坚一线,一代代中国青年用行动诠释着教育铸就的精神品格。当我们看到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中那些年轻的面孔,当我们目睹嫦娥团队、北斗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便能深刻理解:教育强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生选择编织而成的壮丽图景。只有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中国才能在激烈的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教育强国,是破解“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时代课题的关键之举。回望历史,1977年恢复高考时,570万考生涌入考场,那是无数人命运转折的开始;今天,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但量的扩张只是第一步,质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挑战。当“减负”与“提质”如何平衡成为家长焦虑的源头,当人工智能时代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严峻挑战,当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中国教育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芬兰教育以其“少即是多”的理念享誉全球,新加坡通过“分流教育”实现人才精准培养,这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立足本国实际。中国正在推进的教育评价改革、“双减”政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等举措,正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只有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强国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建设教育强国,是解答“中国教育如何走向世界”这一全球命题的战略选择。历史上,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异域文明,也传播了中华智慧;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与经济地位仍不相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塑造着全球知识体系,而中国高校在ESI排名、诺贝尔奖等国际指标上仍有差距。然而,差距意味着潜力。清华大学“姚班”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在硅谷崭露头角,中国高校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受到国际关注。更重要的是,中国教育正在为世界提供新方案:“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文明互鉴,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技术惠及全球学子,这些实践表明:中国教育不仅能解决自身问题,也能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智慧。当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当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看到:一个教育强国的崛起,必将重塑全球教育格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从“钱学森之问”到“民族复兴之盼”,教育的时代命题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深刻变革。它需要政府持续加大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教师坚守育人初心,提升专业素养;需要家庭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成长环境;更需要每个公民珍惜受教育机会,以知识报效祖国。当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这样的杰出人才,当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够支撑起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当我们的教育理念能够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那么,我们便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教育强国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教育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这不仅是对时代的回答,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新时代,中国教育必将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颉新军)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