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父亲打来电话喜滋滋地告诉我,他的退休工资又涨了。前年国家出台政策,像他们那批原来在集体企业工作过的人,可以通过补买社保后领退休工资。“老来还能领到退休工资,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啊!”进入耄耋之年的父亲高兴地说。
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十三岁开始当缝纫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入了公社缝纫社,当上了集体企业工人。六十年代,父亲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到农村办缝纫点,后来就在农村安了家,生下我们兄妹七人。父亲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偌大一个家庭,十一口人要吃饭,七个子女还要读书,靠的就是父亲的缝纫手艺和家里承包的十几亩地。
那时农村有钱人家不多,往往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一家人省吃俭用,省下来一点钱买些布料,给老人和小孩做一两件新衣。布料送得迟,衣服要得急,父亲就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做,有好几次,我半夜起床上厕所,发现父亲还伏在缝纫机前,手持布料,脚踩踏板,脸上的皱纹在昏黄的灯光下清晰如辙,缝纫机的嗒嗒嗒声在深夜的屋子里萦绕。
在春插、“双抢”、秋收三个农忙时段,父亲就带领全家人下田干农活。因为长时间坐在缝纫机前,父亲患有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顽疾。有一年“双抢”,父亲的病发了,痛得立不起身来。他还是以超常的毅力把“双抢”忙完,一连十几天下来,他累得脱下了一层皮。
父亲为人善良。他出生穷苦,深知穷苦人家生活不易,有时给他们缝衣服,工钱只是象征性地收点儿,或者干脆不收。村里有个五保户,住在奶奶隔壁,我们叫她二奶奶。父亲怜悯她,待她像自家人一样,经常给她送粮送菜,逢年过节就把她接到我家一起过。
一生节俭的父亲,每逢家里有了好吃的,父亲总是先给爷爷奶奶送去,剩下的留给我们兄妹,而他自己却很少吃。身为裁缝,他没有一身像样的衣服。过年的时候,只是偶尔给我们兄妹做一两件新衣服,而他从来不考虑自己,往往一件衣服穿了又补,补了又穿,要穿好几年。我们几个子女也继承了父亲勤俭的秉性,从来不奢侈浪费。
父亲用一生的勤劳和节俭,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创造了幸福。如今,他已是儿孙满堂,每逢过年过节,全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他的善良和义举,也在乡邻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父亲说,他也有一个“中国梦”,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每个家庭都幸福。